一场公益性的派票事件,连日来成为城中热点话题。一方面是市民怨声载道,一方面是派票义工面对指责备感委屈。其间所暴露出来的诸多公共管理缺陷与不足,令人深思。
海军“深圳舰”将于本月26日访问深圳,停泊在南山区赤湾右炮台路的赤湾集装箱码头,并举行护航四周年舰艇开放日活动。根据各大媒体的报道,4000张参观票将通过10个U站免费发放,包括莲花山公园、中心书城等人流量较大的U站。
U站也即志愿者服务站。据称此次派票是U站首次介入公共事务,但令人遗憾的是,事情没能按照预先设想的程序演绎下去,多个派票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,很多市民在冷风中排队数小时领不到票。比如,一个站点有400张门票,但有的U站发到184号就关门了;有的U站则是320张票登记了314个身份证,6张票不翼而飞,空手而归的市民感到强烈不满。
针对市民关于门票被“内部消化”的质疑,义工联有关负责人予以否认,表示原因在于对市民的热情估计不足,准备工作也不够细致。但细究之下,这样的“不够细致”有点轻描淡写:一些义工不清楚派票时间,提前派发了一部分,后来赶紧停止;一些义工不知道到底还剩多少票;根据规定,市民凭身份证可以领票,但没有明确一张身份证只能领一张票,有些市民于是领了多张门票……总之整个派票过程一团乱麻,遍地鸡毛。
在这里,我们无意贬低义工的付出,确如有关报道所说,一些义工是自愿放弃休息时间赶来帮忙的。我们想追问的是,好好的公益活动衍生出这样的混乱,甚至伤害了义工的信誉,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有关部门解释说“人多票少是最重要的原因”,这不仅是皮相之论,更有卸责之嫌。
按道理说,“深圳舰”开放日活动是一种公共资源,或者说,是深圳市民一项公共福利,将这样的福利公平、公正地派发给市民,是有关部门的一项责任。探索将这样的公共事务交给义工,拓宽公益组织的服务空间当然未尝不可,甚至值得鼓励,但是,作为活动的组织者,有关部门有必要事先制订严谨、清晰的流程安排,针对各种可能性备份相应的解决方案,而不是一股脑推给义工组织了事。连一张身份证到底可以领多少张票的问题都叫人“蒙查查”,这不是失职又是什么?
有关部门负责人称,本次派票行动是参照驻港部队对外开放的派票模式。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据报道,今年4月30日至5月2日,我国“海口号”导弹驱逐舰和“运城”号导弹护卫舰停靠在香港并开放给市民参观,派发共计6000张门票,每位香港市民凭身份证限取两张,只用45分钟就派发了2000张,秩序井然。这告诉我们,借鉴任何好的做法、好的经验,不能只学外在的躯壳,也要多研究其内在的具体实践细节。
过去,很多有影响的重大公共活动的成功举办,证明深圳并不缺少相关的管理与协调能力,市民也不缺少这方面的素质。区区4000张门票派发所引出的乱象让人看到,这样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没有更好地与市民的公共生活对接,没有沉潜到每一个服务环节当中去。公共服务水准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品质,深圳要建设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,当从这样的派票事件中汲取教训,并举一反三。
来源: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