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身份模糊,收入偏低,晋升通道不明朗,自身价值难体现……在很多人眼里,社工不是一种职业,更像是一份谁都可以替代的临时工。”这段日子,有个题为“一个社工的困惑”的网帖颇受关注,杭州不少大学生社工还特意收藏,“因为它说出了大多数社工的心声”。(12月13日浙江日报)
作为一个以助人为己任的职业,居民有需求,哪怕事再小也要赶去解决;上级有任务,哪怕不休息也要按时完成……社工本应与教师、医生一样备受尊敬。但如今的社工队伍,正面临待遇偏低、流失严重、价值难体现等诸多“成长的烦恼”,急需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理解、认同与支持。
为社工正名需制度引导,多举并进。社工还处在很尴尬的摸索阶段,大学专业这一块仅仅是起步。传统的纠纷调解之类,需要老社工的经验、威信,而新颖的信息管理之类,则更需要年轻社工的学识和技术。但调解是社工的家常便饭,大学社工教育基本没有涉猎,毕竟学校老师没有实际社工服务经验,只能靠自己摸索。
目前,浙江大学等7所高校还开设了社工专业。去年,北京城市学院招收本市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。除了校内的专业教师,还聘请部分社会专业人员、社区干部等担任实习导师,为学生提供实操指导,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。而且,社区工作者攻读在职硕士将形成一项长效机制。但北京委托培养的社会管理、公共服务方向研究生只有各15名。其实,大学开设社工专业的步子不妨迈得大一些,多放开一些名额。既要拥有,更要有用。注重培养社工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,请有经验的“小巷总理”来当引路人。
不过,为社工正名仅有大学专业还不够。在大力培养实用型社工人才的同时,需要出台制度,政府主导,成立社团,建立机制,使社工队伍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。社工毕竟不是研究高科技的,相比于清一色的科班出身,更需要梯队式的人员结构和传帮带的良性循环。
“有困难找社工”在香港家喻户晓。香港社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,社工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,经历了引进专业化、大发展、法制化、弹性发展等几个阶段,如今香港有着位居世界前列的专业化社工服务体系,帮助问题青少年、协助有需要的老人、开展救灾救助工作,扮演着政府、社会与个人之间“润滑剂”角色。
比如作为香港注册社工中的综援管理人员,专业化水平非常高,专职负责综援项目,不需兼顾其他社会救助业务,能从较高的专业层次着手,在公租屋准入门槛的调查审核上发挥重要作用,真正做到了为政府分忧,帮助破解传统管理手段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。如果香港注册社工有违法行为,令服务使用者利益受损,法律会保护服务使用者的权益。在香港,注册社工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,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。这些都从制度和举措上为社工定位,明确了职责和责任。内地如果能结合国情积极借鉴,社工将会无后顾之忧,在成长中尽职尽心,享受这一新兴职业带来的快乐,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。
来源:东方网 作者:梁江涛